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联系我们  了解金属所
当前栏目:文章 返回专题首页
春日有感
2019-07-22 | 文章来源: 赵辉          【 】【打印】【关闭

  我走在桃花簇拥的石径小路上,吸吮着春回大地的气息。和煦的阳光照着安静的李薰楼,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一草一木都带着金属所人特有的灵气和韧性。

  春暖花开时节,吃过中饭后我都会来到李薰楼南面的园子里走走,这里有常年青翠的松柏,有芬芳沁肺的丁香花,有粉红如婴儿面的桃花。走乏了我就静静地坐到长椅上欣赏着金属所春日美景。

  我们金属所是中科院首批研究所之一。记忆回到1949年10月,毛主席向郭沫若颁发中科院印信,委命郭老为第一任院长。历史走过了七十载,科学院已逐渐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很多学科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院里培养出一批批科学家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了关键和中坚作用,并作为我国科技界的代表活跃在国际科际前沿。

  作为金属所人的我,刚办完入所手续不长时间,就参加了《新员工入职培训》。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培训老师讲述我所历史那一章节,会场的幻灯片显示着一张黑白照片,一位长者在拥挤的小屋内在不大的桌子上伏案写字的情景,培训老师讲这是李薰先生在不到40平米的房子里完成了金属所的筹建工作,他是我所的创建者。金属所经过老一辈科学家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重要的研究基地。我所在中科院的领导下,始终以“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为己任,近年来承担并高质量完了很多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关键材料技术攻关任务。想到这些,自豪感从我心底油然而生。

  这时,我的脑海里回放出习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的画面。在“嫦娥四号”任务中我所四个研究团队承担了重要的科研任务,孙晓峰副所长代表出席了会见仪式。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足迹,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正是科技创新我们有信心重新定义“中国力量”,创造新的中国奇迹。

  还记得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那个画面吧,我所的耐久性防护技术成功在此应用。当年,大桥的设计寿命打破了国内通常的“百年惯例”,制定了120年的设计标准,这对跨海大桥的基础结构钢管桩的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所科研人员利用几年的时间,自主研发出金属耐久性联合防护技术,解决了难题,保障了大桥的设计要求。可以说这是我所科技成果转化最具代表性的项目。

  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无焊缝整体不锈钢环形锻件顺利轧制成功,其中利用了我所研发的金属构筑成形技术,该巨型环件将应用于我国第四代核电机组,其成功研制将有力地保障我国核工业领域重大装备的实施。该技术被多位院士专家评价为大构件制造领域的一项变革性创新,已在水电、风电、核电等领域应用。

  说到这还要提及李依依院士团队,她们开发出的稀土钢及金属构筑成形等技术,支撑鞍钢集团等企业突破材料和部件的“脖子”问题,推动了辽宁钢铁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一桩桩科技创新被突破,一项项科研成果被应用,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正是传承了科学家精神为祖国的强大默默奉献着。今年是祖国七十华诞,也是中科院建院七十周年,我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正是向中科院和祖国献礼。

  祖国风风雨雨走过了七十年,这片土地有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高铁奔驰、大飞机首飞等等,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了幸福感同时也增强了对祖国的自豪感。我感叹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沧桑岁月虽留痕,繁荣盛事正展现,一切的一切无不展示了我中国人的勤劳、坚强、智慧和勇敢。

  我们中科院与祖国七十年风雨同舟、砥砺奋进,从“两弹一星”到“嫦娥四号”登月,从成功研制龙芯系列通用芯片到单精度千万亿次超级计算系统,中国药物的自主创新,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的原创成果,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成绩展现,可谓“当惊世界殊”。我们中科院现任院长白春礼,是中国科学院历史上第六位当家人,正带着“创新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的信仰,和每一个中科院人,怀揣着科技强国梦,选择率先出发,选择砥砺前行。

  我的思绪正在飞扬,突然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我长大了也要考到这里”,这时我才注意到离我不远处有个七八岁大的小男孩自信地跟妈妈讲话。我想好个有志气的小男孩。“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我站起来,看看时间,抖起着精神,迈着坚定的脚步向工作岗位走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赵辉 高温合金601 (2等奖)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专题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辽ICP备05005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