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生_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联系我们  了解金属所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人生 回到首页
深切缅怀夏非研究员
作者:张劲松 2023-05-17            【 】【打印】【关闭

  

  夏非与张劲松

  2003年6月25日,我国著名的陶瓷材料科学家夏非研究员走完了他八十二载的人生历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我于1984年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考入金属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夏先生。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治学风格为我树立了人生追求的目标,使我获益匪浅。谨以此文表达对先生的怀念之情。

  夏非先生科研作风严谨,勤于思考,刻苦钻研,思想敏锐,为我国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3年,夏非先生从中科院工业化学所调到刚刚成立的中科院金属所后,主要从事炼钢炉耐火材料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他针对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铝镁砖的研制设想,并和同事们一起利用自制的设备对耐火材料的组成和制备工艺以及对耐火材料的抗热震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成功了炼钢平炉炉顶用铝镁砖,并很快在国内钢铁企业得到广泛应用。铝镁砖的成功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炼钢平炉的使用寿命,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为建国初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受到中科院、辽宁省、沈阳市、冶金工业部及全国科学大会奖励,并获得国家发明奖,引起国外同行的重视。五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中期,夏非先生在长期蒙受政治上的不白之冤、生活和工作条件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始终未放弃对科学事业的追求,依然默默无闻地从事纯氧化物高温陶瓷的研究,解决了当时困扰陶瓷学界的氧化镧水化问题。70年代后期,落实政策,回所工作后,他根据当时我国国防和燃煤工业对新型高温结构陶瓷的急迫需求,对碳化物系陶瓷材料开展了重点研究,研究出的SC喉衬及内衬材料,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出的油煤混合燃烧用耐高温、耐冲刷簧片材料,为我国油煤浆、水煤浆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集体奖。1985年以后,他将研究重点转向陶瓷材料科学的前沿领域,带领一批研究生和中青年科技人员在纳米陶瓷、增强剂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断裂特征、增强增韧机制及界面问题以及微波烧结新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均取得创新性成果,不仅为发展我国先进陶瓷材料、复合材料提供了关键原材料、新技术,也为我所成为国内先进陶瓷材料研究发展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夏非先生非常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他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尽自己最大努力为青年人成长创造条件。在我研究生毕业留所工作后夏先生根据当时国际上陶瓷研究的新发展,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开展陶瓷微波烧结新技术的研究工作,并让我具体负责资料调研和可行性的探索。后来“气压微波烧结陶瓷装置与工艺研究”课题得到国家“863”计划的支持,夏先生让我作为课题负责人独立承担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使我有幸成为当时最年轻的“863”课题负责人。由于刚刚参加工作,科研工作经验不足,在课题研究的第一年里,研究工作进展缓慢我内心万分着急。在这关键时刻,夏先生一方面帮我分析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用他在“文革”期间的坎坷经历和过去研究工作中的曲折为例开导我、鼓励我。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考虑问题的思路也开阔了。通过全组同志的共同努力,研究工作突飞猛进,课题组不仅圆满完成了规定的研究任务,我还因此获得“863”先进个人奖。

  夏非先生把自己一生献给了我国的科学事业,虽然他现在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将严谨的科研作风、勤于思考、刻苦钻研、永不言败的工作热情和诲人不倦、不求名利的奉献精神作为宝贵精神财富留给了我们,正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者奋发向上,勇攀科学高峰。

  永远怀念夏非先生!

  

  (发表于2003年《金属之光》总第23期)

 

文档附件

科学人生_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金属院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1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电话: 024-2397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