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生_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联系我们  了解金属所
您现在的位置: 李薰的科学人生 回到首页
怀念李薰所长
作者:陈拱诗 2023-05-15            【 】【打印】【关闭

  今年是亲手创建和培育金属所的李薰所长百年诞辰。作为李薰所长的部下,在李所长领导下的卅年间,有几件我亲身经历的事印象深刻,至今难以忘怀。

  记得1952年8月初,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后再分配到金属研究所小组,在北京和我同时分配来的200多名大学生在院部集中学习了1个月,10月4日我们一行19人坐火车由北京到了沈阳。从北京先期回到沈阳的李薰所长和我们见面并逐个询问我们每个人的情况。当问到我时,他说:“你是不是在院部举办的运动会上得了跳远和短跑第二名的那个?”我回答:“这是矬子里拔大个儿”,他笑了。这是我初识李薰所长,当时他还不满40岁,穿一件深绿色呢西服,手里拿个烟斗,他经常和员工交谈,平易近人,谈吐幽默风趣,闲暇时还经常和会计的小邱(邱文龙)下象棋,一点也看不出他是留英14年的大博士。

  1970年我国决定发射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称为“705-1”工程。设计部门要采用钼合金作为蒙皮材料、铌合金作为天线。金属所作为冶金工业部所属金属科研院所,李薰所长勇于担当,积极承担了钼合金蒙皮和铌合金天线的全部研制任务。这项任务不但要研制出合格的防氧化钼合金蒙皮,还要和冶金工业部814厂合作生产出返回卫星所需钼合金蒙皮正件及若干备份供有关部门装配后直接投入使用。

  为了适应我国宇航工业的发展,李所长早在1957年就前瞻性地提出并组织开展了耐高温、耐冲刷、防氧化的难熔金属研究,开展了钼合金的脆性、高温氧化及防护的研究工作,所以完成“705-1”工程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但当时还正值特殊时期,科研骨干大部分靠边站,要按时保质、万无一失的完成“705-1”任务并非易事。

  李薰所长首先指出要大胆使用一批科研骨干。在党委的积极领导支持下,排除了干扰,李薰所长组织了一支能打硬仗,有难熔金属研究基础的科研骨干队伍。在研制大面积钼合金薄板上,李所长带领一批科技人员深入814厂,利用工厂的实验室边实验、边试制。在关键问题上,敢下结论。遇到难题他与有关科技人员深入分析讨论,及时地指出正确的技术途径和解决方法。他提出控制厚度、板材双向轧制等建议,对突破难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李薰所长指导下,有关科技人员摸索出一套生产大面积钼合金薄板的工艺,提高了板材塑性;采用料浆喷涂,解决了大面积钼合金板材表面渗硅问题,获得了厚度均匀而致密的抗高温氧化保护层;又通过改革焊接工艺,解决了压槽波纹板与平板之间的焊接等难题。其中很多技术属金属所创新。

  在与814厂试制生产钼合金蒙皮时,由于技术观点不同,金属所的科研人员和814厂的科技人员一度有些不和谐和矛盾而影响试制。这时李薰所长又亲自带队赴814厂与厂方领导和技术人员共同商讨,化解矛盾和问题,理顺关系。此后,他还经常深入实际,解决问题,使试制工作顺利进行。

  在完成“705-1”任务过程中,涉及冶炼、压力加工、热处理、物性测试、化学分析、机械加工、防护涂层、焊接、无损探伤等不同技术领域,共进行基础技术创新21项,经历了36道关卡和近百个环节。在李所长领导下,金属所开创了一个多部门联合攻关,集中力量,协同作战的新模式,为以后金属所承接国家大型综合性任务提供了经验。

  从1970-1975年,除实验外,金属所和814厂通力合作,共提供了带有防护涂层的钼合金蒙皮和铌合金天线四颗正样,卫星蒙皮部件在使用前经过了热冲刷、热辐射、高压和热冲压等一系列地面模拟实验,正式使用在东方红返回卫星上,这项工作历时三年四个月,圆满完成了任务。当我们仰望星空,东方红一号在天空绕行,我们从收音机收听到卫星上发出的“东方红”乐曲时,无不欢欣鼓舞,万分激动,这其中就有李薰所长和所内有关同志的心血。

  李薰所长除了重点抓全所的科研业务领导外,还从全局出发关注科研干部成长,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主动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没有任何私心,所以他赢得了全所职工的爱戴,在所内威信很高。

  文革后金属所的对外开放始于1978年,我在李薰所长和庄育智副所长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对外交流的具体工作。最早来访的是英国科技代表团,李所长用闲置多年的英语和他们交谈时,代表团成员很惊讶:离开英国廿多年李薰先生的英语还是这样纯正而流利。后来陆续有各国学者前来访问讲学,由于我们这批新提上来的副研早年学过英语,但参加工作后主要学俄语,英语生疏,特别是张不开口。经常出现中国的老科学家为外国的年轻学者讲学当翻译的尴尬局面。为了更好地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李所长聘请了当时辽宁大学一流的英语教授欧阳筏苏老师来所专门讲授英语口语,由各研究室抽调一名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副研脱产成立了英语口语培训班,课堂设在西大楼地下室,我由科技处推荐参加了半脱产学习。李所长很关心我们的学习情况,说“没有舌头怎么和外国人交流”,又勉励我们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勉励我们要勤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有一批副研能上阵作口语翻译。后来以德国马普学会的佩作夫教授为首举办的金相技术学习班、以德国阿尔弗莱德教授为首举办的金属腐蚀学习班以及拉莫尔教授组织的金属中氢学习班的讲学和实验时的口语翻译都由这个口语班的学员来担任。李所长还通过他在英国学习工作时的印度友人倪佳万博士(时任联合国开发署官员)来所访问争取到了UNIDO的一笔资金,派送了一批科技人员去欧美发达国家学习考察;并聘请一些知名学者来所讲学。日益扩大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开辟了金属所越来越多的对外开放渠道,奠定了后来金属所日益广阔的国际合作基础,培养了一大批有创见、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人才,从而使金属所蜚声中外,成为国际知名的材料科学研究机构。可以说李薰所长是金属所对外开放的奠基人,功不可没。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金属所举办的金相技术学习班、金属腐蚀学习班、金属中氢学习班等不但本所的有关科技人员参加,还吸收了国内有关部门的科技人员参加,对推动我国材料科技领域对外开放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值此李薰所长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大家怀念他,更重要的是学习他重视原始创新工作,主张学术自由,在学风上主张“三严”精神,反对学术腐败,反对奢靡之风,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对待科技人员的奖惩问题上,他鼓励创新,反对模仿、抄袭,对数据造假更是深恶痛绝,这也为金属所树立了良好的学风和所风。

 

  (本文发表于2013年《金属之光》第11期,作者曾任金属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

文档附件

科学人生_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金属院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1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电话: 024-23971507